AI赋能中医药高等教育创新发展 首期“精诚”微论坛探讨未来路径 3月25日晚,由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主办的“精诚”微论坛第一期:岐黄之术·数智未来顺利启幕。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主任、教育部中医教指委主任委员、北京中医药大学谷晓红教授作“AI赋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研究实践与思考”主题报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汪琼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原党委书记石岩教授应邀点评,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副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家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焦楠主持,来自全国的专家学者及高校师生近三百人在线观看并参与研讨,共探人工智能时代中医药教育的创新方向。
谷晓红教授在《AI赋能中医药高等教育的研究实践与思考》报告中指出,当前中医药教育正站在传承与创新的交叉点。她强调,在科技变革新时期,AI技术的突破为中医药知识图谱构建、名医经验数字化传承及教学场景革新提供了全新机遇。她分享到,其团队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开发了覆盖105位国家级名老中医经验的“医-教-研-用”一体化名医传承平台,探索“道术结合”的活态传承模式。通过AI算法分析古籍文献与临床数据,构建中医药防治疫病知识库平台,为传染病防治提供智能化支持。并积极探索训练基于全国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诊疗经验的大模型,研发温病学名家辅助诊疗机器人,目前已搭载智能化外部设备,计划在广东、陕西两地试点应用。面对DeepSeek等大模型技术的冲击,谷晓红教授提出“人机双商”教育理念:AI工具提升医学知识获取效率(智商),教师则需强化中医思维培养与人文共情能力(情商)。未来的教学将转向“混合式智能形态”,通过虚拟患者对话、经典案例数字化重构等方式,实现“从知识传授到智慧唤醒”的转型。
专家点评环节,石岩教授在发言中提到了五点体会:AI赋能中医药是提升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必然要求,是存续中医药基因的最佳模式,是全面全景全程全生命周期完成中药文化精髓的必然选择,也必然是中医药多学科融合交叉发展的,是中医药高水平发展的内在动力。汪琼教授则从教育技术视角指出,AI可助力中医思辨能力培养,使流派经验转化为可交互的“思想伙伴”,推动教学从标准化向个性化跃升。AI技术对中医教学和研究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大模型的应用,能实现大规模的个性化教育,让教学如虎添翼。
互动交流环节,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上海市保健局局长胡鸿毅建议,将中医药智能平台开源化,构建全国性协作网络:“中医的‘活法’需在AI时代形成新范式,既要深挖经典逻辑原点,也要通过大数据验证临床实效。”成都中医药大学教务处处长胡一梅和协和医院孙雅雯同学围绕学校布局科教融汇模式、中医之"道"的数字化传承和中西医AI赋能的差异等方面,与谷晓红教授进行深入交流探讨。
谷晓红教授在总结中提到,中医药人要有敢为人先的魄力,追求卓越、不断学习的精神,主动作为、积极整合多学科资源,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共同努力构建中医药教育质量的共同体,这是新时代中医教育质量跃升的必由之路。
本次论坛在热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将持续推出“精诚”微论坛系列讲座,推进智能教学平台共建共享,探索中医药人才培育的创新路径,推动中医药教育迈向AI深度赋能新阶段。